吉姆·莱特纳:赚钱本领源自对市场的极端兴趣
当今全球宏观投资的舞台,已成为了众多机构投资者的竞技场。尽管新泽西州猎鹰管理公司(Falcon Management)的创建者吉姆·莱特纳(Jim Leitner)远不如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或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son)那样家喻户晓,但他同样是全球宏观投资界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莱特纳喜欢奔波于世界各地去捕捉每一个投资机会,并以敢于进行“非共识性交易”而闻名。
据莱特纳自己统计,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从资本市场中共赚取了20亿美元。自从1997年猎鹰资本成立以来,他获得了30%的年均复合收益率。
广泛涉猎各个市场
莱特纳认为自己赚钱的本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源自于对市场极端的兴趣,而这也是他捕捉市场机会的灵感来源。
在莱特纳的记忆中,有一次交易让他难以忘怀,并从那时开始他相信自己能比别人更好地应对市场。
这个交易是针对瑞士法郎拆借利率的隔夜交易,莱特纳前一天认为第二天瑞士法郎的利率将大幅上升,于是他买进了几十亿美元的瑞士法郎一天期远期合约。结果第二天,市场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最终他获得了1%的收益。
“虽然赚得不多,但我半夜高兴得跳起来并大叫,‘我赚了,我赚了。’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能看透我关注的事物并真实地做到。那时,对事物控制与把握的成就感和拥有创造力的快感很明显地同时向我袭来,那种感觉真是妙极了。”
由于长期坚持不懈地观察与思考市场中发生的一切事物,莱特纳认为自己的大脑中已建立了一个关于事情将会如何发展的数据库,一旦出现任何异动,数据库马上会在他的脑海中呈现出来。
尽管如此,莱特纳从来不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他认为,自己成功的原因还有在数字面前绝对理性,过于情绪化是其他交易员失败的原因。
“损失并不太影响我的情绪,因为我将它们看成是一种概率发生的必然,在某些时候总要发生。糟糕的日子、糟糕的星期甚至糟糕的月份,永远不会影响我在下一个交易日积极地去与市场周旋。直到今天,我的妻子也不知道我何时在市场中损失巨大,又何时在市场中盈利颇丰。”
此外,莱特纳从来不会限制自己只以单一形式投资,或是只投资单一国家。他指出:“想要大手笔连续不断地赚钱,就必须广泛地将各种时间期限、各种投资工具以及不同的国家可能带来风险溢价行情纳入视野范围,因为最能锻炼人的、最刺激的交易可能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因此对市场上的各种经验秉持开放的态度很重要。”
“灾难”是买入良机
对于莱特纳而言,灾难与不幸发生的时候总是进入市场的良好时机。在莱特纳的整个投资生涯中,长期资本公司破产的1998年却是他最顺利的一年,当年他的净收益达到90%。
“当时波动性管理产品的定价非常之低,这意味着未来将风平浪静,而事实情况并不是这样。虽然我并不能确定未来会发生怎样的情况,但我想这个世界肯定是疯了。于是在1998年的六七月份时,我在几个不同的市场中购买了600万美元的1年期期权,结果在9月份,当美联储开始降息,我的期权头寸就涨到了4800万美元。”
当长期资本公司重组时,华尔街漫天飞舞的都是有关对冲基金破产的谣言,莱特纳却接到摩根大通信贷部门打来的电话,说他们相信猎鹰资产永远不会破产。
当然,莱特纳也尝过市场给他的深刻教训。1997年,他运用高收益与低收益匹配的交易策略进入亚洲市场。他在香港市场上买进股票,并同时卖空恒生指数期货,以便在保持股票现货较小风险暴露的同时产生较高的收益。
然而,1997年10月亚洲股票市场崩盘时,香港期货市场闭市。突然间,莱特纳感受到了信用风险。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莱特纳意识到“尾部风险对冲”的重要性。
莱特纳指出:“人性的贪婪通常会使人们单方面地关注交易的盈利,这是非常危险的。现在市场环境的现实是,人们都在追求高收益但市场整体收益相对很低。要解决这一问题,一个办法就是采用衍生工具,你需要让渡一点额外收益给那些与你对市场有相反看法的人。市场可能向任何方向变化,包括那些被预计是最不可能发生的方向。”
在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开始降息,莱特纳认为美国有可能像日本那样陷入通货紧缩。当时,他向银行要求卖给他一种特殊的期权,他通过买入这种期权来对冲利率大幅下降所带来的风险。
“也许会有人在纽约放核弹,利率将会下降为-25%。如果那样,我就赚大了。”虽然很多人都认为莱特纳的逻辑十分可笑,但他却指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也认为,他们的资产组合只有六百万分之一的机会可能破产。”
莱特纳最喜欢的波动率管理工具是期权。“我喜欢把期权当成是管理资金风险的工具。就像雇用了某人作为你的风险管理者一样,有了它,我晚上睡得更加安稳。”
投资生产者而非消费者
莱特纳总是告诉那些刚刚涉足于全球宏观投资领域的投资者,订阅《经济学家》杂志并坚持每周都读它是寻找投资方向的不错选择。他自己则一直坚持这样做,当然,他也会加入自己的判断。而受《经济学家》杂志文章的指引,莱特纳在2008年的一次采访中称,投资者应该在今后十年买进亚洲股票。
他当时的理论是,现在世界已经分成生产中心(亚洲)及消费中心(美国)。亚洲有比较好的人口结构分布,而且亚洲人愿意以较低的工资每周工作60个小时;相反,美国人每周只愿意工作40~45个小时,却大举借债购买更多的东西。亚洲和美洲之间还有一个比较不确定的区域,那就是欧洲,他们既非积极的消费者,也非积极的生产者,就人口统计分布来看也不太乐观。
身为投资者,莱特纳希望是投资生产者,而非消费者,他还希望投资绩优股,而不是成长股,所以他会到亚洲去挑选一切可以找到的绩优股。例如他会买入泰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因为这些公司的贸易和财务表现都相当优异,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他还会大量买进印度、韩国、中国香港的股票。此外,他相信中国是个很有潜力的市场,所以也会投资向中国供应商品的公司。
Related莱特纳小档案
莱特纳在德国和土耳其长大,曾获耶鲁大学经济学学士文凭。此后,他前往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国际金融以及俄罗斯研究。在读研究生期间,由于需要用钱,莱特纳向一份“招聘货币经纪人新手”的华尔街广告提交了申请。最后,他获得了帝国证券(DoMINIon Security)的面试邀请。幸运的是,面试官是个德国人,他非常喜欢德语流利的莱特纳,并分配给他巴哈马群岛和开曼群岛分支机构的银行间存款业务。
毕业后,莱特纳又做了两年的全职经纪人,后打算谋求新的发展,于是他主动联系了摩根大通(JP.Morgan)。虽然年薪从7万美元下降到1.7万美元,但莱特纳觉得只要能学到新知识,一切都值得。当时,欧洲货币市场正快速发展,莱特纳很快成为瑞士法郎、德国马克和西班牙币小有名气的专家。不久之后,他又向摩根大通外汇交易部的主管自荐,成为了该部门的远期外汇交易员。
几年后,莱特纳又跳槽至美国国际银行(Bank of America International),负责操盘远期外汇以及除德国马克、英镑、日元、瑞士法郎之外的所有货币交易。在这期间,经历过磨练的莱特纳主导着整个委内瑞拉币与墨西哥比索市场,他可以阻挡其他做市商的参与,也确切知道买卖差价是多少。
1986年,当时货币市场中最有掌控力的交易商之一——美国信孚银行(Bankers Trust)向莱特纳抛出“绣球”,他欣然同意。第一年,信孚银行给莱特纳负责的远期与小币种交易部门设定了1200万美元业绩预算,年底,他以6500万美元超额完成任务。之后,他又被派到伦敦去从事与债券相关的交易。但莱特纳发现,他并不太喜欢管人,而是更愿意去管理风险,于是在他的要求之下,信孚银行任命他为首席风险官。
就在这时,信孚银行的一位交易员操作失败令公司亏损8000万美元。这让莱特纳认为,信孚银行应该改变当时以自营业务为主要营收来源的模式,于是他建议银行成立顾客基金以降低风险,同时也可以创造稳定的营收来源。莱特纳的建议得到了采纳,于是他向四位客户募集了8000万美元,并从1989年开始正式操作基金。第一年这只基金上涨了45%,资产管理规模也增至8亿美元;第二年又上涨35%,这时的莱特纳觉得已经不再需要银行做后盾,也不需要每天都到公司坐班,于是他便辞职并创办了猎鹰管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