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艰难突围
8月1日,中路股份(600818.SH)发布公告,出资2000万元投向两家云计算厂商。
经历2012年投资低谷期之后,云计算再次吸引了投资者的眼光。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云计算市场逐步打开,订单开始落地。
“今年的订单比去年增长不少,预计公司全年收入将达6亿元左右。”上海引跑信息科技公司CEO杨素东对《新产业》表示,引跑科技这份漂亮成绩单只是云计算市场的一个缩影。2013年中国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有望超过百亿元。
当然,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看数字。庞大的云计算市场正在崛起,但中国的IT厂商却因为没有核心技术,只能在市场末端做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例如硬件装配。而这部分,往往是利润最低的环节。
即便市场规模有100亿元,中国企业恐怕也只能从中赚点辛苦钱。
他们显然不希望在同质化严重的竞争中沉沦下去,开始了突围行动。至少,诸如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崛起,让我们看到了些许希望。
订单增长迅猛
7月30日,北京英孚泰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标新华社全球云计算平台一期项目,项目内容包括服务器虚拟化和桌面虚拟化,中标金额达1378.63万元。
今年上半年, 东华软件(002065.SZ)实现营业收入17.39亿元,同比增长25.73%;实现净利润3.06亿元,同比增长35.80%。如此强劲的业绩增长与其上半年承接的多项云计算项目不可分割,其201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获得了来自华夏银行、国电电力、大唐、中电投等多个公司的订单。
中国招标与采购网信息显示,今年以来云计算相关采购项目超过200个,数量远多于去年同时期。
“今年以来我们一直处于忙不过来的状态,客户对部署云计算方案非常热衷。”上海兆民云计算公司首席运营官唐爽如此感叹。
“经过前几年的市场培育,用户对云计算的接受度正在提高。新的IT系统也越来越多采用云计算方案。”深圳市珠峰科技公司销售总监周伟表示,云计算是未来IT产业的方向,因为云计算更加节约资源、方便管理,长期来看经济效益高于传统IT方案。
东华软件则称, 云计算是目前IT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预计未来三年,政府、金融、电信电力、教育、石油石化等行业将会出现较大的云计算建设需求。
市场研究机构IDC预测,2013年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将达到18.3亿美元(约1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50%。云计算市场热火朝天,杨素东认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升温,云计算的需求还会进一步放大。
国内企业压力大
超百亿元的云计算市场已经摆在眼前,国内IT厂商能够攫取多大的市场利润仍是个未知数。因为同样是云计算项目,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获取的利润差别极大。
云计算虚拟化软件厂商Vmware(NYSE:VMW),其2013财年第二季度营收为12.4亿美元,净利润为2.44亿美元,净利率高达19.68%。
中国云计算概念股、系统集成与软件开发商华胜天成(600410.SH),其2013年上半年营收为23.11亿元,净利润为5545.83万元,净利率仅为2.38%。
对比发现,VMware的净利率是华胜天成的8倍。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别,是因为国内IT厂商在核心技术环节缺位。
在云计算项目中,包括云计算数据库、虚拟化、存储等上游环节,对技术要求非常高。正是因为这个高门槛,将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拦在门外。杨素东介绍,上游市场长期被国际厂商把持,而众多国内IT厂商只能扎堆在系统集成、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等环节。
与此同时, 这个高门槛也帮助这些国际厂商赚走了绝大部分的利润。假设一个IT系统软件部分100万元, 其中就有50-60万元是用于购买国外厂商的数据库等基础软件产品。
国内IT厂商无缘产业链利润高点,只能扎堆在技术门槛低、利润低的市场空间里,彼此争得头破血流。
“越来越多的IT厂商开始进入云计算市场,同质化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在私有云项目订单纷至沓来之际,唐爽预料未来这片市场将成为红海。
唐爽解释, 目前云计算项目实现方式比较简单,技术门槛很容易跨越。我国IT软硬件、系统集成厂商超过2万家,众多厂商纷纷顺势推出云计算业务。
“ 现在云计算项目的利润率还可以,不过估计景气周期也就剩下两年,所以我们已经开始研发新的云计算产品。”唐爽说道。
图谋升级
或许正是看到激烈的竞争将快速降临,一些国内IT厂商已经开始寻求升级之道。
周伟表示,虚拟化作为云计算的基础软件之一,虽然目前市场主要由国外VMware、思杰、微软这三大公司把持,但是国内长城电脑(000066.SZ)、同方股份(600100.SH)等公司已经在推自主研发的虚拟化软件产品。
实际上,还有更多的国内IT厂商正在努力突破上游核心技术环节。
“华为、引跑科技有可能成为在云计算上游核心技术环节崛起的中国厂商。” 杨素东表示,目前这两个公司分别在硬件和软件市场表现出了竞争实力。神州数码(00861.HK)、华胜天成、海康威视(002415.SZ)等各行业的龙头型公司已经成为引跑科技的合作伙伴。
“这些上市公司不会仅仅因为价格就选择我们,更何况我们的产品不一定比国外厂商的便宜。事实上,我们数据库卖得比微软还贵。”杨素东认为,最吸引用户的还是公司的技术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为数众多的国内IT厂商,在短期内受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一时间无法在上游核心技术环节实现突破。不过为了不陷入红海竞争泥塘,这些厂商也在谋求突破。
兆民云计算以及广州品高软件开发公司不谋而合地把业务升级的切入点放在云计算平台产品上。
唐爽表示, IT系统越来越复杂,将会对用户的日常工作、管理带来诸多麻烦,而云计算平台能极其有效地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云计算平台可以实现多个系统在同一个平台上运行。
“即便是一家普通企业,其IT系统至少也有人事、财务、生产等五六个系统,而一些政府部门的系统则更复杂,系统多达几十个并不罕见,所以我们不担心市场需求不够。”唐爽说道。
另外,云计算平台要求对数据库等软件产品进行虚拟化,比目前的云计算实现方式技术门槛高很多,因此将来这项业务的利润率可以得到一定保证。
产品升级之路才刚刚开始,上游核心技术环节也仍未成气候。 对此,杨素东却丝毫不畏惧。“凭借产品品质以及国家政府对自主研发技术的支持,中国云计算市场绝不会只是国际厂商的盛宴。”
扶持政策转向
2010年10月,云计算被列入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后,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无锡等列为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城市。2011年12月,上述5个云计算试点城市的15个示范项目合计获得国家发改委6.6亿元专项资金扶持。
除了国家发改委的专项资金外,地方政府在云计算产业扶持资金方面也很给力。
哈尔滨、武汉、深圳等城市纷纷规划专项资金,扶持云计算产业。
“未来政府原则上不会再有大笔扶持资金,企业最终要断奶。云计算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应该来自企业自身以及PE/VC等机构。” 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杨东日表示,过去国家花了大笔资金扶持云计算产业,其中一些企业甚至染上了补贴依赖症,现在则要改变扶持方式。
不过杨日东坦承,基于目前国内云计算厂商的技术实力,我国云计算产业不会完全走市场化道路。“在能源、医疗、金融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国家政府将支持采用国产云计算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
扶持政策“从给钱到给市场”这样的转变,将让技术实力尚弱的国内IT厂商,在攫取云计算市场份额的时候,多了一丝希望。